热射病的致死率高达80%!不出汗的危险信号要警惕

喵了个咪头像 喵了个咪 284

6旬老人高热抽搐被诊断为热射病


7月4日,61岁的陈大爷被送到南京的急诊室,当时已经出现抽搐。急诊医生发现,其体温高达42度,且皮肤无汗,在经过CT和相关检查后确诊为“热射病”。家人表示,当时陈大爷已经出现意识障碍。主治医师鲁桓兵提醒,热射病患者的皮肤往往干燥发烫,这是其与普通中暑最大的区别。经过24小时的体外降温治疗和器官保护治疗,陈大爷终于脱离了危险并出院。


高温天气下的致命温差


气象数据统计发现,过去十年间我国夏季平均温度上升了1.2℃,热射病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15%。江苏南京的病例显示,室外温度达到40摄氏度,陈大爷在小区内活动时没有及时补水,导致体温调节系统崩溃。专家提醒,当气温超过45℃时,人体汗液蒸发不畅,散热系统就会失效。此外,热射病患者往往意识不清,无法主动寻求帮助,恶性循环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普通中暑”误诊隐患


急诊科数据显示,超过60%的热射病患者在发病之初被误诊为普通中暑。杭州某医院收治的患者中,一位建筑工人因头晕症状被工友喂食藿香正气水,耽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医生提醒,普通中暑患者多汗,而热射病特征是“无汗高热”,任何延迟都会导致不可逆的器官衰竭。某三甲医院ICU主任表示,他们收治的患者中,约有30%因为自行服用退烧药延误治疗。


高危人群防控指导方案


针对不同人群,专家制定分级防护策略:户外工作者应在10:00前和16:00后工作,每小时补水500ml和含盐饮料;家中应安装温湿度计保证室内温度不超过28℃;慢性病患者应遵医嘱调整用药,停用影响体温调节的降压药。在杭州,某社区开展的“清凉驿站”行动为环卫工人提供了定时休息点和备有冰镇盐水、降温风扇,辖区热射病发病率下降40%。


黄金4小时的生命救援


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急诊科统计显示,热射病发病4个小时以内送医的治愈率能达到85%,而6个小时以上则骤减至30%。急救流程包括: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并用湿毛巾包裹其重点降温部位(颈部、腋窝、腹股沟),同时拨打120。需要注意的是,用酒精擦浴可能会刺激皮肤血管,导致体温失控。有急救中心曾接诊过因家属使用酒精擦浴,导致患者出现寒战,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的病例。


面对高温天气不断攀升,热射病的防治早已超越个人健康。当城市高温预警常态化,我们更需要构建社会化的防护体系:地铁口的遮阳棚、建筑工地上按时休息的规定,社区给独居老人安装温度报警装置……这些细节里的温度,关乎生命。陈大爷的例子警示,每一次对“不出汗”危险信号的忽视,都有可能让悲剧发生。在热浪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彼此的守护者,转发一次提示,也许就能在别人生命的关键时刻,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回复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