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高校大学生宿舍酷暑热晕 教育公平惹争议
高温预警下,宿舍危机
烟台7月6日连续高温超37℃,湿度达80%,闷热天气致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宿舍“中暑”多名学生送医,该校学生曝宿舍热风风扇温度35℃,记者探访发现有学生在超市、图书馆等场所露宿甚至组团住民宿致民宿涨价,校方称因电路负荷问题暂无法安装空调已开放图书馆为学生避暑场所。烟台市气象局当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当日体感温度近40℃。
留学生宿舍条件受质疑
网络曝光图片中,该校留学生宿舍配有独立卫浴和空调,而中国学生宿舍则是四人一卫。硬件条件的差异迅速引发网络舆情,微博话题#留学生宿舍VS中国学生宿舍#阅读量突破2亿。有学生留言质疑:热射病50%的病死率,谁来保障生命安全?校方工作人员对于频繁出现的救护车回应称“没有听说”,进一步激化了矛盾。2017年,教育部已将空调列入学生宿舍基本生活设施,但部分院校仍存在执行问题。业内专家认为,部分民办院校为节约成本长期忽视基础设施投入。
防暑措施VS公众舆论
针对舆情压力,校方紧急成立工作专班研究解决方案,同时为学生分发防暑药品和冰袋。但权宜之计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部分学生采取"冰块降温法",将装有冰水的矿泉水瓶塞入枕头。周边酒店负责人表示,学生群体占比已达六成,民宿业则推出"宿舍改造套餐"。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曾在2019年因宿舍硬件引发类似争议,此次风波暴露出问题整改的滞后性。教育专家认为,高校资源配置应建立动态调节机制,防止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治理困境。
当教育公平撞上现实的尴尬,每一处细节都值得追问。空调不是奢侈,而是基本生存条件。学生追求的不是特权,而是与留学生平等的尊严。如果学校把“电路改造”当作挡箭牌,最终只会失去信任。教育家,既应仰望星空,更应脚踏实地。当温度计超过底线,那些“心静自然凉”的说辞,不妨去没有空调的教室体会。教育的本质,永远在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