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老人空调房里守着1.5万本小人书 网友: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继承

张有才头像 张有才 120

半个世纪的书信情缘


柳州市郊一幢民房内,75岁的韦彬林每日清晨六时起床,不急着做早餐,而是先检查房间温度计,确认空调设定为25℃后再开始工作,这个七年来养成的习惯,是为守护他珍藏的1.5万本连环画而设,从泛黄的《鸡毛信》,到色彩缤纷的《西厢记》,这些书页上还留有他少年时的指纹——当年临摹连环画留下的铅笔印,仍清晰可见在部分藏品的空白处。


韦彬林的收藏始于1998年。退休美工师的他开始着手整理自己在青年时代搜集的连环画。最开始只是用宣纸对破损书页进行托裱,后来逐步摸索出一套修复方法:软毛刷清理浮尘后,用特殊浆糊填补虫蛀,再用透明胶带加固装订。近两年韦彬林购买了扫描仪,每天工作六小时,为连环画制作电子档,“这些书里有刘继卣的笔法,赵宏本的线条,要留到我们看不到的时候呢”。


空调房里“书宝宝”的生活


20平米的藏书室里,4台除湿机和空调交替工作。每到梅雨季节,韦彬林像照看新生儿一样对待每一本书:晒3个小时,用棉布抹书脊,然后套上自封袋放进书柜里。这种近乎偏执的保养方法,使得韦彬林的藏书保持率达98%,远高于专业档案馆的标准。邻居们常笑称这是“书痴的空调房”,老人却一本正经解释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一册是金箔的,受潮氧化,而《白蛇传》那册是朱砂红,遇热褪色。”


执念背后的考量。韦彬林在电脑里做了分类检索,按作者、年代、题材、版本、语言、体材、装帧、印刷技术、纸张、墨料、书皮、其他12个方面分类。当被问及是否考虑数字化展示时,老人一边翻着泛黄的《水浒传》一边说:“这些书是有生命的,油墨的香味、纸张的声音、装帧的纹理都是机器无法代替的。”修复好的珍品他准备捐献给当地图书馆,但必须自己送去,“不能坐快递颠簸”。


纸页间流转的时代记忆


藏书室最显眼处,摆放的是1953年的《列宁在十月》。这本经过7次修缮的连环画册,是韦家三代人读书史。书边有他儿子幼时涂鸦,书中夹着2010年参加美展的剪报。“过去买书要粮票,现在修书要进口胶水!”老人一边说,一边拿出最新购入的日本产修复纸。这种造价每克30元的特种纸,是老人给珍本书“做冬装”的首选。


收藏生涯让韦彬林最为难忘的,是1998年淘到一套完整版《三国演义》。卖家是位癌症晚期病人,临终前交待,“这些书该回柳州了”。如今,这套书摆上书橱显要位置,书背上的批注还保留着原主人的字迹,老人说,“这些书住着太多故事,我们只是临时保管员”。


情怀经济的精神密码


当年轻人争论“小人书能否进拍卖行”时,韦彬林依旧选择用塑料袋来包裹他的藏品。这种落后的保存方式,却让藏品保留了最初被阅读的痕迹。他从不给藏书标上价格,“值多少钱?可以买几辆空调车?”对于遗产问题的担忧,老人指着墙上的一排电子档案笑道,“这些数据云盘比银行还保险!”


这种文化坚守在社区中产生连带效应。大学生自发成立“小人书保护小组”,收藏家送来破损连环画求教修复技术,最让韦老感动的是,社区的物业主动为藏书室加装了防潮层,"韦爷爷的书就是我们的文化名片",物业经理的一番话,让老人泪湿眼眶。


当“青岛大学宿舍无空调”成为热搜的时候,柳州老人韦彬林的空调房故事就成为了对照。韦彬林用50年的时光守护的不仅仅是连环画,更是文化的温度。当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有人为1.5万本书装了空调,有人为数万学子争取学位的时候;当我们不再讨论小人书值不值钱的时候,当我们去思考如何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候,或许我们才真正读懂空调房里的韦爷爷。

回复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