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速睡方”真能治失眠?人民日报推荐引发热议

千年古方现身网络


近日,“唐代孙思邈传世‘速睡方’”在社交媒体上疯转,仅用红枣20粒、葱白7个的食疗方法被人民网、人民日报等媒体频频推荐称,该方法“养心脾、补血行气、安神助眠”。网友@小李说:“去年冬天我失眠的时候试过,汤汁的味道有点怪,但那天确实比平时要睡得安稳些。”不过,也有声音质疑,这个古方能否解决现代人的失眠问题,中医“神安则寐”的理论与当代快节奏生活的失眠诱因是否相符?


中医与现代睡眠障碍的对话


在快节奏生活中,“速睡方”走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疗法的渴望。在社交媒体上“孙思邈助眠法”话题下,超过3万的讨论量,有人分享“改良版”的“红枣+葱白+桂圆”组合,有人晒出“睡眠日志”记录21天睡眠改善过程。不过,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单纯食疗的治愈率不到15%。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睡眠科主任王明表示,“古方有它的适应症,比如心脾两虚失眠患者,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压力性失眠更多,需要综合调理。”


传统疗法的现代诠释


“速睡方”的争议,揭示了中西医对于失眠认知的差异。传统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而现代西医更关注神经递质变化。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建民教授团队进行的试验表明,“速睡方”对入睡难失眠的改善率达67%,但对早醒型失眠无效。这种差异促使了更多尝试的出现:有中医加入酸枣仁,有中医加入冥想训练……形成了“食疗+行为疗法”的模式,这种古今结合的尝试正在重构传统养生智慧的实践路径。


当古方遇到现代失眠时,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和科学批判之间找到平衡。正如一位叫@晨跑女孩 的网友指出:"古方是钥匙,但要找到适合你的锁孔。"真正有效治疗失眠的策略可能是结合传统和现代,既非一味推崇也非一概而论,让古老的健康理念在当代社会中重获活力。

回复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帖子